近日,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耗时4小时、徒手翻找8吨垃圾,帮游客找回一块儿童电话手表,引发社会热议。当地认为这是城市服务温度的体现,而有部分网友质疑此举“浪费人力”“忽视劳动者权益”。这一事件折射出公共服务中的一些问题——如何在“为民解忧”与“资源合理分配”之间找到平衡。
当地有关部门的快速响应确实展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担当。从12345热线接诉即办,到环卫公司迅速组织人力翻找垃圾,整个过程高效有序。类似事件并非孤例,此前该市也曾帮助市民找回药品、钥匙甚至人工耳蜗等物品。这种“有求必应”的态度,增强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感,尤其对游客而言,更是一座城市友好形象的体现。
然而,网友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。一块儿童手表的市场价值可能仅数百元,而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的高温作业、8吨垃圾的转运处理成本,显然远超物品本身。更关键的是,环卫工人在恶劣环境下徒手翻找垃圾,存在健康隐患,而报道初期并未提及额外防护或补偿措施。
公共服务并非“无限责任”,科学分级既能保障紧急需求,也能避免人力物力的低效投入。应建立“失物搜寻分级制度”,例如,紧急医疗设备、重要证件等优先免费处理,而普通物品则可采取有偿服务或设定合理搜寻时限。此外,环卫工人的劳动条件也需规范,如高温津贴、防护装备等,不能因“暖心故事”而掩盖职业风险。
城市的温度,不仅体现在“有求必应”,更在于对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双向关怀。事件后续中,大同市宣布将设立“助人为乐基金”,奖励涉事环卫工,并推动此类表彰常态化。这一举措是对劳动者付出的认可,但长远看,更需制度化保障,既解决群众急难,也保障劳动者权益。唯有如此,“暖心”才不至于变成“负担”,“高效”才不会沦为“浪费”。
一块儿童手表引发的讨论,远超事件本身。它考验的是公共服务的智慧,要在“做到”与“适度”之间找到答案。大同的回应值得肯定,但未来的城市管理,不能仅仅是个案的感动,而是需要更多制度化的温度。
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