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炮火轰鸣、纳粹德国行将就木的1945年,深藏于地堡之中的阿道夫·希特勒,在一片末日般的混乱与绝望中,签署了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文件,一份关于“外籍军人福利”的命令。这份命令承诺,将向一支为纳粹卖命的西班牙志愿部队,即臭名昭著的“蓝色师”提供福利。这支所谓的“志愿部队”,实则是佛朗哥政权为谄媚希特勒而送往苏联战场的炮灰,他们在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苦苦挣扎,伤亡惨重。弥留之际的希特勒,或许是为了稳住摇摇欲坠的军心,又或许仅仅是为了维持最后的体面,做出了这一承诺。
按常理推断,随着第三帝国的彻底覆灭,这份出自独裁者之手的纸张,理应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。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战后成立的民主德国政府,却出人意料地接纳了这份充满争议的命令,并且在接下来的近八十年里,一丝不苟地执行着。一个与纳粹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民主政体,为何会选择兑现一个独裁者的承诺?
展开剩余81%这份《外籍军人福利令》的诞生背景本身就极具讽刺意味。它并非在凯旋的阅兵式上颁布,而是在纳粹政权的末日苟延残喘之时。它的受益对象,并非日耳曼民族,而是远赴列宁格勒前线,几乎全军覆没的约18000名西班牙“蓝色师”士兵。
二战结束后,西德成立,如何处理纳粹遗留的烂摊子,成为了新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。这份《外籍军人福利令》自然也被摆上了桌面,瞬间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。当时的司法部门态度坚决,认为废除这项法令是法律清算的必然,也是政治正确的体现。然而,财政部门却持有不同意见。他们认为,这份法令关乎国家的信誉,如果朝令夕改,国家如何在国际社会立足?谁还会相信德国?
最终,西德首任总理康拉德·阿登纳力排众议,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。他认为,承诺一旦做出,就必须被遵守,即便做出承诺的是你的敌人。只有这样,才能重建德国在国际社会的信任。这个决定,让这份来自地堡的命令,得以延续下去。
阿登纳的政治决断只是第一步,真正让这项承诺延续近八十年的,并非某个人的意志,而是一套强大、精准且略带冷酷的国家机器。联邦财政部专门为这笔开销设立了独立的预算科目,并堂而皇之地将其写入每年的国家预算,科目名称并非刺眼的“希特勒历史遗留款”,而是中性的“战争义务”。德国政府定期核实受益人的身份,最初是那些幸存的老兵本人,后来扩展到他们的遗孀和孤儿。工作人员通过电话、信函,甚至派遣专员前往西班牙,确认他们的生存状况,确保每一分钱都准确无误地发放到位。
无论德国的货币如何更迭,从叮当作响的德国马克到后来的欧元,这项福利都未曾中断。它穿越了分隔东西德的柏林墙,熬过了漫长的冷战,又见证了德国的重新统一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这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。所有相关的政策批文、付款记录、人员名单,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德国国家档案馆里,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查。这项历史承诺,就这样从一个可能被遗忘的口头姿态,固化为一项可以被审计、被追溯的国家行为。
起初,美国政府对此持质疑态度。冷战初期,美国驻西德的外交人员通过内部电报表达了他们的疑虑,认为给希特勒的“仆从军”发放养老金,无异于延续法西斯遗产。然而,德国顶住压力,默默地坚持着。一年,两年,十年,五十年……时间进入21世纪,美国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。在美国国务院的一些报告和演讲中,官员们公开称赞这是“令人尊敬的国家行为”。
一位美国官员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:国际社会认可的,并非希特勒那个承诺的来源,而是战后德国这个履行承诺的主体。在今天这个“退群”、“毁约”事件频发的国际社会,德国通过这件“小事”所积累的“说到做到”的国家形象,成为了一种无形的软实力。它向世界证明,德国对待历史责任的态度,是极其严肃且持久的。
尽管此事并非国家机密,但德国官方长期保持低调,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相关档案解密后,才被媒体和公众重新关注。人们这才发现,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德国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这样一件看似“不合情理”却又“深得人心”的事情。
2017年,最后一位已知的“蓝色师”成员去世。然而,截至2023年,德国财政部确认,这笔福利仍在向相关的遗属发放,尽管人数已经非常有限。
回顾历史,这份《外籍军人福利令》从一份诞生于黑暗、充满争议的文件开始,通过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制度化执行,最终升华为德国深刻反思历史,并努力构建负责任的国际形象的一个象征。德国的处理方式证明,责任不应因承诺的来源而改变,一个国家可以选择承担历史,并履行由此产生的义务,即使那些义务来自于最不光彩的过去。德国没有因为承诺的来源不光彩,就选择性地遗忘和抛弃,而是选择承接它,然后履行它。
发布于:江西省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